煩惱心 有六--- 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此六者又稱為根本煩惱心所。

 

貪嗔癡慢--人性  

 

 
 
 

煩惱心所 有六

--- 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

此六者又稱為根本煩惱心所。

 

一、貪

貪是貪欲,非義而取,心無厭足,曰貪。論曰 :「於有有具染著為性,能障無貪,生苦為業。」世人貪財貪色,貪名貪利,貪求種種欲樂,貪是愛、欲的同義語,是無貪之反。

 

二、嗔

嗔者嗔恚,逆境當前,妄動無明,論曰 :「必令身心熱惱,起諸惡業。」所以嗔心起時,對家人眷屬、乃至眾生,心生憎惡,輕則惡聲詬罵,重則刀杖相向,甚至於伐城伐國,喋血千里,莫不由嗔心起。

 

三、癡

癡是無明的異名,無明者,迷昧不覺,起諸邪見,不辨是非,謗無因果。論曰:「謂於諸事理迷暗為性,能障無癡,一切雜染所依為業。」一切雜染惡法,皆依無明生起,這就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
 

四、慢

慢者驕傲,「謂持己於他,高舉為性,能障不慢,生苦為業。」慢也就是輕舉喬揚,不知謙卑,輕蔑他人。  

 

五、疑

疑者信之反,「謂於諸諦理,猶豫為性,能障不疑,善品為業。謂猶豫者,善不生故。」疑也就是對於三寶的功德,四諦的真理,因果的能力,都猶豫不信,所以能障不疑善品為業。 

 

六、惡見

即不正確的見解,此又稱邪見,此有五種,一者身見,即是我見。二者邊見,即於我見上執常執斷。三者邪見,否定因果善惡的見解。四者見取見,即固執己見,互相鬥爭。五者戒禁取見,認為持牛戒、狗戒、雞戒,是生天證果之因,這稱為非因計因。

 

 

 

http://xmonastery.pixnet.net/blog/post/5929489-

 

 

什麼是“貪嗔癡慢疑”

 

貪——貪愛五欲

指貪婪,貪心,貪念多,不知足,沒有節制,沒有界限。

 

嗔——嗔恚無忍

指怨恨;經常生氣;對什麼東西都分得很清楚,這是我,這是你的;愛計較。

 

癡——愚癡無明

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別人身上;癡迷;迷戀自己,覺得自已就是對的;一門心思、一相情願地認為事情就會往自已所設想的方向發展。

 

慢——驕慢自大

指怠慢;傲慢;輕慢;對外界不敏感,或者對外界沒興趣,只對自已的東西感興趣;或者是慣性思維,原來我是對的,現在也應該是對的;缺乏激情,缺乏學習精神。

 

疑——狐疑猜忌

就是懷疑、疑心重,不信任對方,老疑神疑鬼。

 

——是指染著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,《大乘義章》卷五說:“於外五欲染愛名貪。”就是指的這個意思。

 

佛教認為,眾生生活於世間,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,產生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感覺。

 

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,因此叫做五欲。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,就成為貪。

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。

 

 

——又作嗔怒、嗔恚等,指仇視、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。

《大乘五蘊論》中說:“雲何為嗔?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。”

 

《成唯識論》中則說:“嗔者,於苦、苦具,憎恚為性,能障無嗔,不安穩性,惡行所依為業。”

 

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,與貪和癡一起被稱為“三毒”。 

 

 

——又作無明。指心性迷暗,愚昧無知。

《俱舍論》中說:“癡者,所謂愚癡,即是無明。”

 

佛教認為,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,致心性愚昧,迷於事理,由此而有“人”、“我”之分。

 

於是產生我執、法執,人生的種種煩惱,世事之紛紛擾擾,均由此而起。因此癡為一切煩惱所依。

 

《唯識論》卷六中說:“于諸理事迷暗為性,能礙無癡,一切雜染所依為業。”又說:“諸煩惱生,必由癡故。” 

 

 

 

 

http://miaoshan1918.blog.sohu.com/158216870.html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傳諦隱士 的頭像
    傳諦隱士

    自在人

    傳諦隱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